log
     2018年6月10日 星期五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当雄 / 旅游当雄 / 民风民俗

当雄县民风民俗

当雄县政府网站 2018-07-20 10:40   来源:当雄县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文本】
分享到:


第一节

当雄地处藏北高原,生产生活以游牧为主,居住主要以帐篷为主。在民 主改革后(1959年),广大牧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定居建设,陆续建设起土木结构的住房,开始了安定的生产生活。如今帐篷只是作为在 春夏转移牧场时的临时居住房,但帐篷还是每家必备的生产生活资料。

一、帐篷(藏语叫“苦如”)

当雄的帐篷是适合牧区生产生活的一种必备的生产资料,历史上当雄的 牧民过着游牧生活,根据牧业生产的特点需要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为了 防御风寒,牧民根据当地的实际,创造出帐篷这种能够方便携带的住所,走 到那里,便将帐篷带到那里,帐篷就是牧民的家。当雄牧民的帐篷主要是利 用自己所养的牛、羊所产的毛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牦牛毛编成的绳用以支 撑帐篷,用铁钉或木桩固定帐篷。生产帐篷的过程是先用牛、羊毛织成帐篷 料。帐篷料一般有七八寸宽,长短,由所织帐篷的高低来决定,最后将帐篷 料缝在一起。顶层用牛毛织成的氆氇缝制,下层用羊毛或牛毛绒织成。用牦 牛毛织出的氆氇缝制而成,帐篷呈黑色,被称作“黑帐”,用羊毛织出的帐篷被称作“纳古”。牧区的帐篷主要以灰黑色为主。

近年来部分先富裕起来牧民用帆布制作的帐篷,既保温又比较美观。帐 篷的大小和图案的不同,其价值也各不相同,一般在 300 ~ 20000元之间,较好的帐篷一般在节日时才使用。尤其是每年的“当吉仁”赛马节期间各种 帐篷将当雄草原装扮得分外妖娆。当雄牧民的帐篷一般供牧民自己居住,大小主要是根据每户的人口而定,大的帐篷可容下 50 ~ 80 人,小的可容纳 4 ~ 10人,但以小帐篷居多。 在搭建固定帐篷时,牧民们按照传统习俗将帐门向东。帐房中央放上火炉子,用以取暖做饭,帐篷正中壁上供上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 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藏被、藏毯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帐篷进门里边是主人坐的地方,右边是男性和客人坐的位置,左边是妇女的位置。现在男尊女卑的思想有所淡化,这种讲究也 在牧区逐渐淡化。

二、石木平房(藏语叫“朵康”)

当雄牧区在经过民主改革后,陆续建起了土木平房,过上定居生活,其 中用草皮垒成的房屋叫“玻康”,用脚踩或用木棍压出来的墙建成或用土坯垒成的房屋叫“墙康”,石木结构的房屋叫“朵康”。其中以石木结构比较多,该种房屋以当地的石块做墙基,用粘土夯实筑成墙体,墙体厚度为 40 至 60厘米,整面墙体呈梯形,屋顶以椽子木盖顶,在椽子木上铺上小灌木枝,后 铺上碎石,并在碎石上盖以粘土。该种房屋冬天暖和,夏天凉爽。石木平房主要依主人家的人口来确定修建面积,一般以“柱”为建筑单 位,1“柱”相当于 4 ×4 米的面积,一般房屋面积为 4“柱”或5“柱”, 50 至 80平方米居多。在屋顶上均挂有经幡。在藏历每年九月用石膏水将 墙体涂成白色,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寺庙建筑

自公元 12世纪佛教传入当雄地区以来,陆续修建了许多比较著名的寺庙,以康玛寺、羊井寺、嘎洛寺、多吉林寺为代表,这些寺庙建筑多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寺庙的建筑以石木建筑为主,占地面积也较大,但在建筑选 址上以依山建筑为主,一般不在平地上进行寺庙的建设。寺庙主体以红、黄 色为主色调,僧尼的住房以白色为建筑主色,外墙以红、黄色为主,内墙体 以深黄和淡黄色为基础色,并绘上各种壁画,挂上经幡、唐卡等,显得庄重 肃穆。

四、居住礼仪

当雄地区的房屋修建,牧民群众一般要预先请喇嘛或星算家择定房屋动工的日期、房屋破土的方向和破土人,并有相关的规矩与礼仪。房址一旦定 下来后,房主人就要在选定的吉祥方向摆上“斯巴霍”避邪,摆上“切玛”祈福。开工时还要请喇嘛来工地念经,以求土地神的宽恕。修建过程中,房 主人还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在墙体内放入玉石、玛瑙等贵重物品以祈修房 带来财富,房屋封顶时,还要将代表天神和地神的两只小罐放入墙体上部,以求天地神灵的保佑。乔迁也不能随意,也得选良辰吉日和乔迁的吉祥方向。乔迁之时,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在新房院内放一堆牛粪和一桶清水,意 为生活红红火火,人畜兴旺。搬家时要请喇嘛诵经,到达新居时要依次向大 门、院内的牛粪和水、各房间的房柱系献哈达,以示驱除邪气,祈求吉祥。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善 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盐粮驮运

藏北多盐湖,以前的土盐主要从藏北生产并运往西藏各地,进行以物易 物的农牧交换。当雄以北的班嘎县产盐,当雄又是运盐的主要通道,所以牦 牛驮盐队在藏民族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藏区农区牧区交流的主要 纽带,也可以说曾是这个民族生存延续的主要载体,因而驮盐队本身就极具 民俗底蕴。但现代的汽车运输改变了过去的驮运方式,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 牲畜驮运队了。

过去人们为了防匪患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往往几家人、一个村或部落 的人结伴而行,组成三四人至数十人的驮盐队,一般每人要赶20~40头驮牛。 驮畜一般一次有数十头牛或成百上千只羊。驮盐队每年有两次任务,春夏季 节,人们赶着牛羊去盐湖采盐,秋天牧人们将采到的盐及牧区的牛羊肉、酥 油、牛羊皮和毛等驮到农区(以山南、日喀则等地居多)去交换农产品、芫 根等。驮盐时间从十天半个月到两三个月不等,这要看采盐和交换地点的远 近。日久天长已形成了专门的盐粮古道。

一、盐人家庭

春天,当绵羊产羔高峰期刚过,村子里的男人们便忙活起来,打点行装,收拾驮畜。出发前,所有参加驮盐的人要开一次“盐人会议”,主要是分配每个成员要携带的炊具、帐篷或其他公用物品,推选驮队首领,搭配搭档,安排“盐人家庭”成员的各个角色“父亲”“母亲”“法官”等。其实,盐人家庭成员角色都是由清一色的男人担任。一家之主的“父亲”由参驮盐队中 德高望重而且驮盐经验丰富的长者出任,这个人必须有很好的组织、判断和 应变能力,他将担负着整个驮队甚至一个部落、一个村庄全年口粮的责任。“母”负责生火、烧茶、做饭等。“法官”主要协助“父亲”调解各种纠纷。此外,“盐人家庭”中还有煨桑师、念经人,当然不是专职人员,是由驮队中会烧香念 经人兼任的。他们以烧小小的糌粑坨坨作桑烟,金刚杵和铜钹也比平时所用 的小。“盐人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此外,各个成员在家庭中的座位有序,不能越轨,帐篷右上方为“父亲”的位置,“父亲”左边是“法官”的座位。“法官”身后帐篷壁上挂了一条绳子,以此为标志,称为“准绳”。“法官”左边到帐门为“家庭”一般成员所座,靠帐门出入方便的座位为第二次驮盐人的专座,左边帐门口是“母亲”的座 位,“母亲”的左边是第一次驮盐人的席位,这样便于“母亲”特别关照他。第一次驮盐人的上方没有专职,再上方坐煨桑师或念经师。一切准备就绪,出发时全村子的人都出来送行,家家煨了桑烟,送别的 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念经人也念完了“祈请财神经”,盐人们从不同的村落向第一个聚集地走去。

      二、驮

运盐的驮畜主要是牦牛和绵羊。前往盐湖的路上,除少数牲畜驮载盐人 们的食物、衣物、帐篷和装盐巴的空口袋等行李外,其余牲畜一身轻装。牦 牛背上大多驮着空空的鞍子,而绵羊则光秃秃的。有时盐人们会给牲畜披红 戴绿,特别是那些领头的牦牛、绵羊们,给它们钉一对用牛毛制成的红耳坠,缝上一块红布或者经幡。同为驮畜,牦牛与绵羊所受的待遇却不一样。公牛被牧人们称作“凯”,从上次驮运结束到下次行程开始,盐人们为了让“凯”养精蓄锐,往往自由 放牧在山上,不必每天归圈。驮盐时,一只牛要驮一百多斤。驮牛背上架有 鞍,加之其身强力壮、膘悍威猛,驮牛队就象高歌猛进的装甲部队,常常让 人们为草原强者的英姿所震撼。到夜晚,盐人们会将“凯”背上的驮物取下,给它们喂饱草料,让它们好好休息,便于第二天精神抖擞地赶路。绵羊的驮队则没有牦牛那么幸运。由于藏北草原上缺少木材给羊做鞍具,盐人们只好将自家织的粗糙的牛毛花条纹口袋装上盐后直接驮在羊背两边。绵羊孱弱的身躯要负载一二十斤重的东西,到了晚上还得不到解脱。不是赶 羊人心狠,而是因为羊只太多。一般以羊组成的驮盐队都有一两千只,就有 数千只盐袋,盐人们难以卸载。就这样,驮羊一直背负着盐袋到终点。不少 羊背部皮开肉绽,不少羊到终点等盐人们卸下盐袋便倒地死去。此外,盐人 们还不像对驮牛那样供给一些饮水、草料,驮羊必须掌握在行进中觅食啃草 的技能,每行两三步,啃食一口草。遇到水源饱饮一顿,没有水,只能渴上 一两天。

三、驮盐禁忌和仪规

一踏上驮盐路,盐人们就仿佛进入另一时空境界,换了一种活法。他们 将在“盐人家庭”里担任不同的角色,使用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语言,行事怪诞。盐人们在“家庭”中的行为必须符合其规定和准则。从离开家乡山头的 那时起,盐人们就必须使用另一种语言。这是一种只有牧区男子才听得懂的、句句与性有关的语言。如果谁说走了嘴或不小心说出了日常用语,将受到惩 罚,往往是罚打一壶酥油荼。这种语言很难为外人知晓。

驮盐途中忌讳女人参加或接触女人,谁要是犯禁,将受到同伙们严惩。装满了一袋袋盐巴,踏上返程前,盐人们还有一些仪式。首先要供奉盐湖母 亲,表示感谢。给湖边的玛尼堆换上新的五彩经幡,用糌粑或面团捏成大大 小小的牛、羊形状,用酥油做牛头放置玛尼堆上,由盐人装扮驮畜和赶畜人,围绕玛尼堆转一圈,然后回到帐篷前,其余的人假扮着家乡人欢迎他们顺利 返乡。在驮盐的各个阶段,盐人们唱的“驮盐歌”内容、曲调都不同,有“离别的歌”“装盐工具歌”“途中悲歌”“装盐歌”“生活用品歌”“驮盐人赞歌”。这些“驮盐歌”不仅丰富了盐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藏文学史。

      四、盐粮交易

春去秋来,采盐归来的牧人们还未洗尽尘土,又风风火火地踏上通往农 区或边境口岸盐粮交易的征程。

当雄牧民的驮运队将盐驮运到当雄、堆龙、尼木、曲水、墨竹工卡(拉 萨附近)等农区作盐粮交易,两袋盐换一袋青稞,有时也去更远的山南、当 雄、隆子、洛扎、朗县等地。那里一袋盐就能换一袋青稞,一些人甚至还去 阿里普兰,以一袋上好的盐换一袋上好的青稞 ;做盐粮交易大宗生意的是富人,穷人不做,牧民一般用肉、酥油、羊毛、羊皮等去农区交换青稞、糌粑、圆根等。以下为过去的物物贸易部分物资的交换清单 :

一斤羊毛换三四斤青稞,一张羊皮换十多斤青稞,一斤酥油换五六斤青 稞,三斤酥油换两袋圆根(一袋约七八十斤)。牧人们还用“老弱病残”羊去交换木碗、马鞍等。后来汽车代替了牛羊,出没在盐粮古道上的驮盐队,逐渐减少。

                                                                                                第

一、服饰特点

当雄牧区服饰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 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封闭性的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 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 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当雄因为一 年只有两个季节,气候寒冷,所以牧区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 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妇女还习惯将头 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牧民将 羔皮制成袍,用料好坏显示家庭经济情况,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为主,领、袖、襟底镶小獭皮,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牧民也有用豹皮、虎皮做镶边的,一般镶 边越宽越能显示其富裕,外套绸缎,男子的皮袍与妇女的皮袍用料基本相同,只是式样上有区别。也有的群众用揉好的岩羊皮业做袍,上面精心缝上各种 花纹。蒙古族在与藏族共同的生活中,也逐渐吸收了藏族服饰特点,自己民族服饰特点在当雄县基本上看不出来了。

二、服饰的审美情趣

当雄服饰主要以各类重色、深色大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制饰品为主,这可以说是藏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当雄地区的藏袍多以白、褐为主,并大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等饰品。金银是高贵、豪华、庄重和纯洁的象征,便成为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之一,藏族服饰艺术的衬托原则也体现在金银饰 品上,饰品的花纹图案一般有地纹和主体纹。如果说服装的深色大底是感觉 上的低位,被衬色是高位的话,那么金银饰品上的地纹也是低位,主体纹是高位。低位映衬高位,高位反衬低位,主体明确又和谐统一,一般说来地纹以忍冬纹、云纹、水纹等较普遍。一件饰品往往以三层次纹样的堆叠,构 成浮雕式的体形。如常见于银饰腰带上的双龙高浮雕,主纹是双龙,周围凹 下部分则镌出珠宝纹,其下是祥云,地位显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依据同 样的原则,还形成了分层模样的特点,就象藏族的吊刀鞘,其颈部一圈万字 连续纹样,正面六朵嵌有珊瑚的莲花与背面一对竖拉丝把鞘分作左右两串,再箍子分成上、中、下,形成两方三排六格,多饰以镀金之龙穿行与云雾中,组成三排二方连续,也体现了层次分明、满壁生花的特点。

一、传统婚姻

历史上,当雄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在部分村庄也有一夫多 妻与一妻多夫的情况。1959 3 月,西藏民主改革后,一夫多妻制度已经逐渐被消灭,可一妻多夫到现在还存在着。不论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都 由来已久,可以说是古代群婚习俗的遗迹。在民主改革前的旧社会,有许多 一夫多妻的贵族牧主家庭可以利用一夫多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可以巩 固自己的财产地位。这种家庭的妻子一般来说都分别来自不同的土司或部落。也有一些平民实行一夫多妻。这种家庭一般是丈夫娶妻又与妻妹同居,形成 了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在这种家庭中,姊妹共夫,她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无 妻妾之分,无贵贱之分。人们也不会对此非议,因为这在大家眼中看来是非 常正常的事情。与一夫多妻相对应,现在还保存有少量一妻多夫的家庭。这 种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妻子最初是哥哥娶回的,后来又与弟弟同居。这种 家庭如同一夫多妻家庭,也是被人们认同的,并不会引起非议。不论是一夫 多妻还是一妻多夫,这一古老的婚姻形式得以流传,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在民主改革前的旧当雄,征收赋税或支差都是以户计算的,一妻多夫的家庭 既可以避免财产的分散,又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于是有些地方的人们形成 了这样一种观念 :几个兄弟不分家共娶一妻,这种家庭为理想家庭 ;同时一个女人能嫁给兄弟几个,这个女人必是贤惠的女人。这种流传已久的婚姻形式持续至今。与一妻多夫家庭相比,一夫一妻家庭的经济情况要窘迫得多,因为一夫一妻家庭劳力少,子女人数却不比一妻多夫家庭少。这种客观的现 实起到了鼓励一妻多夫家庭存在的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 西藏的贯彻实施,一妻多夫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正在退出历史,取而代之的 是一夫一妻的现代文明的婚姻习俗。

当雄的婚俗是比较典型的藏族婚俗。娶亲有四道必经的程序 :说亲-迎亲-婚礼-回门。乍一看来,这四道程序也算不上什么特别,因为很多民族 娶亲都有类似的程序。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每道程序的具体过程都与众不同。说亲的程序为,一个小伙子如果看上了某家的姑娘,万不可自己上门求婚,必须找自己的亲友或女方的亲友去提亲。提亲不能直接向姑娘说,而是向姑 娘的父母说。提亲人到姑娘家要带上酥油茶和青稞酒,这两样东西关系到这 桩婚事能否继续下去。如果姑娘的父母喝了提亲者带去的酥油茶和青稞酒,就意味着同意了这桩婚事,否则,这桩婚事就没有希望了。过了这第一道关 后,男方要选择好良辰吉日,亲自带酥油茶和青稞酒到女方家里给她的父母 敬求亲酒。这一次,除了带酥油和青稞酒外,任何求亲者还必须给姑娘的母 亲带一份固定的礼品为一条围裙。这条围裙被称为“乳礼”,表达的是感谢养育了女儿。如果愿意,还可以给姑娘的父亲送上一两件衣物。这一天,双 方极其神圣地定下了迎亲的日子,这个日子一定是黄道吉日,比如藏历的初 八、十五、三十,或星期五、星期六、一定不能是星期天。此后,谁也不能 反悔。因为,任何毁约行为,都会使自己今后一辈子名誉扫地。迎亲的日子 定下后,双方都为这一天而准备。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迎亲的时辰。迎亲的时 辰也就依双方家人的属相而定,即不能在双方家人属象的时间内迎亲。迎亲 马队到姑娘家后,新娘才穿戴嫁衣。新娘离家之前,亲朋好友会带上各种礼 物到女方家中为新娘送行。大家所送礼品还要一一登记在册,作为新娘回门 时请客的依据。在预定的良辰,迎亲队伍骑马出发。但到新郎所在村落后,却只能下马,因为新郎家里派来的姑娘或少妇要敬迎亲酒。之后,再骑马到 达新郎家。但是到达新郎家还不能马上进去,必须经过一系列程序,如在神 垒上插上姑娘的魂树,送迎亲双方对答等。有意思的是,必须由新娘未来的 婆婆亲自将新娘从马背上抱下地,交给姑娘挤奶桶、拴牛绳,并带着她绕大 白石、羊粪袋、神垒和魂树转三圈后,才能进到新郎家里。迎亲之后举行婚礼。与其他地方相比,当雄人的婚礼时间比较长,一般都要数天乃至十数天,主要依各家的财力而定。这数天时间,除了举行必要的仪式外,内容主要是吃、喝、唱,总之宾客们以最朴素,最热烈的方式祝贺这一对新人。值得一提的 是,新娘的父母是新娘走后的第二天才去参加婚礼,也是在这一天,才带去 姑娘的嫁妆,并当众交给婆家。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婚礼上唱的歌。这些 歌由男方家专门请人唱,唱的内容从人到物无所不有。唱歌与喝酒相应,于 是,整个婚礼就淹没在歌声中,在酒意里,在人们的快乐里了。婚礼结束后 要回门,不过回门的时间也不是随意的,要等婚礼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行。相 对结婚而言,回门没什么仪式,但还要大宴宾客好几天,把姑娘出嫁时送礼 的亲朋友再请来一聚。

当雄人举行的婚礼时,婚礼上都要唱歌。唱歌的人或许是迎亲的人,或 许的送亲的人,或许是来贺的宾客。也有请专人来唱歌的,这些人中有一些 会是喇嘛,但不管身份如何,有一条,都很会唱。唱歌并不是想唱什么就唱 什么,因为是婚礼,唱歌也成为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有一定的规矩。随着民族的相互融合,各民族间的通婚已不受限制,藏族和其他民族结 婚,其婚俗也因人因地而异,如与汉族通婚,有用汉族习俗的,也用藏族习俗的,也有藏汉习俗兼用的。

二、新社会婚姻

民主改革后,当雄县人民政府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 除了各种落后的婚姻习俗,特别是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情况,青年男女在 生产、工作中认识、了解,建立感情而订婚,条件成熟后双方履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便成为合法夫妻,受到法律保护。

新式婚姻主要是男女两情相愿,做父母的一般都不会为难自己的子女。但一般来说,现在的牧民群众还是很重视婚礼,婚礼举行前,首先要备齐几 样东西:挂有吉祥如意藏文幕布和幔帐的藏式帐篷、青稞酒、酥油荼以及牛 羊肉,因为,这些是传统的象征,也是藏式婚礼的特征。婚礼这一天,不管 是新郎新娘,还是来宾,只要是藏族,大都会穿上自己华丽的民族服装。在 约定的时间,新人的亲朋友会等侯在帐篷旁接待来宾。待来宾到齐人座后,新娘新郎及双方父母再人座。之后,是正式的婚姻仪式 ;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僧人或有威望的人诵经祝福-客人给新人及其父母献哈达、献歌舞-娱 乐-新人给客人敬酒-煨桑-新人给客人献哈达。整个婚礼可短可长,短则一天,长则好几天。如果是好几天,则在最后一天才由新人给客人敬酒、煨 桑、回献哈达等。

虽然是传统的婚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与现代在婚礼上也结合得 愈来愈紧密。首先,举行婚礼的地点,有可能不是在新郎或新娘家,帐篷有 可能是租来的,甚至以舞厅、酒店来代替;其次,来宾的服饰也越来越随意,不一定非要穿藏装 ;第三,婚礼上的饮料,除了青稞酒、酥油茶,啤酒和白酒也充当了重要角色,自助餐的吃饭形式为时尚 ;第四,婚礼上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除了传统歌舞也有现代歌舞,还有扑克、麻将,特别是麻 将占去了婚礼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于简化了传统的仪式。

当雄的节日受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 化成纯粹的宗教节日。一年比较重要的节日主要有两个,即藏历新年和“当 吉仁”赛马节。其他的是宗教节日,主要有康玛寺在每年藏历4月举行的“禁

食斋”,羊井寺在每年藏历 5月举行的跳神活动和 12月举行“古朵活动。

一、藏历新年

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 节。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雄牧区的人们,从藏历的十二月份就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 会炸“卡赛”――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油果子的形象千奇百怪。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 酥油。炸好的“卡赛”和作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到了这个 月的二十八九,家家户户会把屋中的神龛、家俱擦得干干净净。大部分家庭 都将自己的院落粉饰一新。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门前空地上,还用 糌粑粉涂上吉祥的图案。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围坐吃一顿“面疙 瘩宴”,藏语叫做“吐巴”。这些面疙瘩里面被裹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东西,无论吃到哪种东西总会给家人带来一阵欢笑。吃完面疙瘩,家家户户出去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 :端着鬼食盆的人在前面奔跑,举着火把的人在后面考虑到紧追,直到鬼食盆被摔烂在熊熊燃烧的 青稞秸堆里。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天还不亮,各家的主妇纷纷到 河边背回“吉祥水”,全家人享用“吉祥水”熬出的粥和其他早已准备好的食品,然后家人都穿戴一新,迎接黎明。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洒互相拜 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 酥油煮的人参果。年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此时新年的欢庆才刚刚开始,一直要到正月底,基本上要持续 1个月左右。

二、“当吉仁”赛马节

“当吉仁”赛马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蒙古骑兵在当雄草原驻扎的时候。公元 17世纪,蒙古骑兵一方面在当雄草原上牧养军马,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并规定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公历 8月份)在当雄草原上举行一年 一度的骑兵检阅式。检阅式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赛马活动一直沿袭下来,成为 今天“当吉仁”赛马节的主要内容。

在历史上的“当吉仁”赛马节是西藏众多传统节日中非常有民族特色的 重大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初起,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等地成 千上万的群众、企业人士、文艺团体都纷纷来到当雄参加一年一度的盛大赛 马节。大家提前数日带上行李和足够的食品,来到当雄贡堆唐草原上搭起帐 篷及灶台,安起临时的家,短短几天时间里,搭起的许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 的帐篷,星罗棋布地盖满了贡堆唐草原。人们品尝着牧区特产奶渣、酸奶及 手抓羊肉等食品,体验牧区的生活,并进行畜牧产品的交换。赛马节的重头戏当然是赛马活动,赛马项目包括长跑赛(分 1万米、5000米、3000 米几个级别)、小跑赛(又称碎步跑)和马上竞技赛。长跑赛:参加长跑赛的骑士均为少年,他们从小在马背上成长,炼就了一身善骑的本领。他们身穿鲜艳的服装(不穿藏袍),参赛的马不备鞍具,一是可以减轻马的负重,二是一旦骑手被摔下来不会被马拖走,避免重大伤 亡。由十几岁的少年充当骑士是为减轻马的负重,使参赛的马列能够保持充 足的体力跑完全程,并争取拿到好名次。小跑赛:参加小跑赛的马和参加长跑赛的马装扮有很大的区别,参加小跑赛的马装扮十分讲究。首先马的全身用特制的细齿铁刷梳理干净,再用五 颜六色的绸布彩条把马的鬃梳成许多的细辫子,并用同样的彩条将马的尾巴 打成各种形状漂亮的结,让马匹显得格外精神抖擞。马垫、马鞍、嚼子等马 具也十分讲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主人在马具的购置上比较会花钱,在赛马 会上显示自己的富有。参加小跑赛的骑士多是身着节日盛装的中年人,他们 有丰富的赛马经验,既不让马狂奔乱跑,又要保持领先的速度。骑士在跑动 当中要求有优美的姿势,还要避免大的颠簸,小跑赛最讲究的是平稳,稳中 求快,最后由裁判员给予打分。

马上竞技比赛:包括马上射击、马上射箭、马上拾哈达以及各种骑术表演。听过去当地老人讲,今天的马上拾哈达根本算不上什么高超的技艺,过 去表演者的肘关节要擦着地面跑,也就是说骑马人的身体倾斜度比现在表演 者难度大得多。

除上述项目之外,还举行抱石头比赛,在数万名观众当中腾出一块空地 方,中央放上一块没有棱角的石头。各乡镇选出壮汉陆续出场,将石头抱举 起并掠过肩膀抛到身后,有力气的甚至将石头扛在肩上绕场一圈。观众也可 自告奋勇参加比赛,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可大显身手。此外现代还增加了男女 拔河、专业文艺表演、民兵射击比赛等现代比赛内容。一般的赛马节历时7天左右。

三、羊年转湖节

“纳木错”,藏语意“天湖”,蒙古语“腾格里海”,海拔高度为 4718米,东西长 70 公里,南北宽30 公里,最深处为33 米,整个面积为1920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西藏三大圣湖—— 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之首。藏族民间认为,纳木错是神山念青 唐古拉的伴偶、藏地守护神秋莫多吉贡扎玛的居住地,是帝释天的女儿,又 名最胜佛母帝释天之女纳木曲曼。她肤色深蓝,头系顶髻,余发侧垂,身着 诱医神女之装束,坐骑为玉龙,是苯教的保护神,藏传佛教形成后,又被吸 纳为藏地的保护神为人们供祭、奉养和崇拜。藏传佛教还认为纳木错是佛母 金刚亥母的化身,转湖朝圣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之功德,用圣湖水洗浴 可以消除一切罪孽和一切烦恼痛苦,对湖许愿灵验异常。因此每逢藏历羊年,数以万计的香客不惜长途跋涉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和国外的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甚至东南亚来此转湖朝圣,而此地各 派寺庙也要举行各种法会祭奉、供养纳木错湖守护神本尊佛母。纳木错转湖节 12年一遇,羊年转湖,很久以前就被藏民族列为传统活动。为此纳木错周围寺庙林立,香火旺盛,许多高僧在这里弘扬佛道,直到现在,仍有噶举教派僧人在湖边或湖心岛闭关修行。每逢羊年,各地的佛教徒便纷 纷来转湖朝圣,信徒们在转湖时,把各种供品投入湖中,祈求风调雨顺,吉 祥如意。他们绕湖一周,一般要耗时一个月左右。在二百公里的湖岸上,到 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尽管有时不是羊年,但到藏历四五月份时,亦有不少信徒来纳木错转湖,使之成为当雄非常具有传统民族宗教特色的节日之一。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随着 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在当雄民间比较常见的娱乐民俗主要是掷骰子、打麻将、打藏牌、打“克朗棋”等,现在一般在节日期间玩得比较多的是掷骰子、打麻将和打藏牌,“克朗棋”的比较少,但仍是当雄县牧牧民群众非常喜欢的一项娱乐项目 之一。

一、掷骰子

当雄地区掷骰子的游戏与其他藏区的掷骰子游戏规则的玩法基本相同。主要特点为,其一所用道具是大肚小口的藏式木碗一个 ;圆形垫子一张,这张高约一寸的垫子中间是用高原上常见的牛羊毛及其制品填充的 ;同时所用的一对骰子则无什么特色,多为骨制和塑料制品,也有比较稀有的象牙、玳 瑁等质地的 ;用以当作筹码的东西可以就地取材,包括三种颜色各九枚的片状物(藏语称“拉吉”)和108 枚其他体积小容易携带的球状物(藏语称“踵”)。其二,特别之处还有人数的限制,即二、三或四、六人,人数多时需组成两人一组的对家。其三,规则中所掷骰子点数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所需的点数恰好能够合并或上加自己的“拉吉”,或者能够吃对家的“拉吉”。在这个游戏中,最赋有民族特色的当属掷骰子时口中所喊的骰子词。两 骰子能被掷出的数字是从 2 至 12,每个数字都关系到人们在这个游戏中的成败,于是人们把自己想要的数字都冠以爱称,甚至谐音谐意。不仅如此人 们还创作了包罗万象的骰子词。骰子词有点象行酒令,诙谐幽默,当掷出一 个数字时,掷骰人的口中就会滑出骰子词。比如掷到两点,会说“二点来得 不迟也不早,对家从我手中跑不了”;掷到三点,会说“格西从马上摔下来了,不用下马讨个巧了”等等,直到 12 点,都有类似的句子。但这些句子不会一成不变,其内容非常丰富,这一次说某个点用这两句,下一次说这一点用 的可能是另外两句,包含着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各种内容。

二、打藏牌

藏牌在藏语中叫“巴钦”四个人同时玩,共有 64 张,分为两大类:天、地、火、水、木、卓巴、达欧、猎、狗、朵格、斯罗,为白族派。另一类为:根据藏牌上的数目来取名。有九、八、七(也叫茨)、五、三,为黑族派。

玩法是:白族派从天、地到“斯罗”依次为大小,其中卓巴和达欧平等,猪、狗、朵格、斯罗平等。同样黑族派也从九、八、到三依次为大小,以大吃小,最后以得到牌的 张数多少来决定胜负。

             三、玩“克朗棋”

       藏语叫“吉仁”,两个人玩,棋子分黑、白、红。9颗白子,9颗黑子, 1 颗红子,一颗打子。玩法是由白方来开始,双方将各自的棋子用大子撞击装入四个洞中,并以吃到红子为胜者。

            四、杰布杰知(石子棋)

     玩法为在地上或纸上画图,捡 24 颗小石子和 2 颗稍大的石子。24颗小 石子为民,2 颗大石子为王或将。多数石子被王吃掉了就是民输,如果王被小石子围住,无出路可走就是王输。

           五、捡石子

    玩法为将两种或三种石子选取一样多的数量混在一起从手心翻到手背上, 在手背上的石子是单数,就可捡 1.3.5.7 等,如果手背上的石子是双数,就要重新捡,最后数量多的一方取胜。

责任编辑:当雄县人民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