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雄县政府网站 | 2025-07-31 12:51 | 来源:当雄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 | 【字体:大中小】 | 【打印文本】 |
分享到:
|
目 录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 的重大部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实施高效能治 理的重要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当雄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 得新成就。
《当雄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 《规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 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 神。《规划》是对《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 《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的落实, 是一定 时期内全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规 划》对新时代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总体安排,是全县国土空 间发展的指南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间蓝图,是编制下位国土空 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本依据,是相关专项规划的空间基础。
规划范围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规划期限为 2021— 2035 年。规划基期年为 2020 年,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至 2035 年, 远景展望到 2050 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第七 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 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线,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施市委“强中心”战略 为抓手, “当好七个排头兵”, 以当雄县委“ 125+ ”发展思路为根 本方向, 推进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合理开发、充 分利用和有效保护国土空间资源, 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国 土空间治理能力,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当雄提供国土空间保障。
《规划》编制目的是为贯彻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建 立当雄县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并细化拉萨市国 土空间总体规划,提高当雄县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平,保障当雄县国土安全,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底线思维,保护优先。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和严格的生态环
境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 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的红线。
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坚持区域协调,加强县域与周边地区的 生态共保、环境共治、设施共享、产业共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均等 化,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乡公共空间, 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人居环境 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保障安 全性、提供便利性、增加健康性, 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 得感。
以人为本,提高品质。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 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最大限 度展现自然环境、山体河流、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各类开放空间 要素,为各类使用群体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空间与设施, 保持和 促进形成多元化的空间形态。体现历史风貌和地域特点和人文精 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生活空间品质。
传承文化, 彰显特色。 规划应延续历史根脉,彰显文化特色, 打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培育“形神兼备” 的美丽宜居城市风貌。通过梳理城市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地域文 化等各类资源,找寻原有文化环境特色并以其为归依,加强各类历 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以城镇高度、风貌、天际线等空间形态控制为
抓手,构建城市特色空间体系。
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拉萨、当雄工作实际, 准确把握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认识国土空 间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不断优 化国土空间格局,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拉萨市北大门, 交通较为便利。 当雄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 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拉萨市北部,北部与那曲市班戈县、色尼 区接壤, 南与拉萨市林周县、堆龙德庆区交界, 东部一隅与那曲市 嘉黎县相连,西南与尼木县毗邻,是拉萨市的北大门。 G109 、京 藏高速、青藏铁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当雄县地貌类型复杂。县域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 部为高原平原,西北部和东南半壁皆为高峻山地,其间夹着近同念 青唐古拉山走向的山间构造宽谷盆地,呈现岭谷平行相间的较有规 则的条状地形。县域形成了高原、山地、盆地、湖盆、冰川等复杂 地貌单元。
生态重要性地位突出。当雄县生态保护重要区占比较大,属于 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 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当雄县承担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
旅游资源丰富 。当雄县已成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县 域内旅游资源主要分为纳木错资源集聚区、藏北草原集聚区和羊八 井温泉地质集聚区,“极净当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清洁能源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当雄县属于西藏自治区清洁能源 较丰富地区, 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资源。当雄县矿泉水 资源蕴藏量大, 并且含有丰富的有益微量元素,现已有“ 5100 冰 川矿泉水”和“7100 ”矿泉水项目。
畜牧业基础较好。“当雄牦牛”已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商标 产品,形成“有身份证的牦牛肉”特色品牌。依托县域广阔草场资 源优势, 当雄县以自治区级现代牦牛产业示范园区、净土牧场、家 庭牧场为运作平台,牦牛产业初具规模。
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不足。城区土地开发强度比较低,建设比较 分散粗放,部分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建筑密度较低,土地节约集约不 足。
基本配套设施欠缺,服务能级不足。县域部分乡(镇)基本公 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区在 集中供气、环卫设施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短板,环境承载 能力有限。初中教育服务半径过大,综合医院医疗能力有限,村(社 区)级服务设施配置不全,公共服务设施能力不足。
国家援藏政策机遇。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在北京市 等内地省市大力支援下,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投入建设,公共服务设 施布局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有力支撑当雄县的高质量发 展。
自治区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换机遇。西藏自治区党委准确把 握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的要求、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定位,创 造性的提出了创建“三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为推进民族团结进 步事业、经济、生态文明、强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总载体、 总抓手、总引领。西藏自治区在资源、区位与政策等方面具有良好 条件,正处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区位弱势转向联通国际 国内双循环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机遇期。
重大项目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依托京藏高速、青藏铁路和枢 纽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当雄至拉萨、那曲等城市“一个半小时 交通圈”,融入拉萨都市圈,为当雄商贸物流及城市建设发展带来 机遇。
休闲旅游时代为县域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当雄县旅游资源丰 富,在休闲旅游时代下, 全力打造“极净当雄”区域公共品牌。围 绕“全景当雄、全域旅游、全时旺季”发展目标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力推“民族文化、草原风情、山水风景”三张名片,推动文化和旅 游的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落实自治区、拉萨 市重大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基础和区域发展特点, 明确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的 目标与策略, 统筹推进目标任务。
拉萨市生态旅游服务与清洁能源示范县。当雄县位于拉萨市北 部,为契合拉萨市城市的定位,将当雄县建设成为拉萨市生态旅游 服务示范县。依托现有资源条件, 稳步发展光能、风能、地热能等 清洁能源产业,将当雄建设成为拉萨市清洁能源示范县。
拉萨市特色畜牧业样板区。以全市唯一纯牧区为基础,聚焦牦 牛产业,坚持牧业立县, 突出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高效发展现代 特色牧业,推动绿色有机品牌认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牦牛特色经 济振兴样板区。
至 2025 年,当雄县国土空间治理初见成效,生态保护红线得 到严格落实,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开发有序,拉萨市北大门与清洁能 源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以净土健康产业为核心,牦牛产业、绿色工 业、文化旅游业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增长, 结构不断优化, 人民群 众生活更加美好。社会大局持续全面稳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 入人心,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治理效能 实现新提升。
到 2035 年,当雄县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 实现,各类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 效益显著提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区域辐射力、 带动力、影响力明显提升,社会大局持续全面稳定。
展望到 2050 年,城乡互补、区域互通、三生互动的国土空间 “生命共同体”格局全面形成, 生态环境进入自然良性循环;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呼应、繁荣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和区域影响力 不断提高,旅游服务业、现代农牧业、商贸物流业引领发展;城市 功能趋于完善, 交通网络便捷高效, 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完备;全 面建成生态安全、经济繁荣、 社会和谐、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县城, 成为西藏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生态优先战略。 以自然资源特征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格 局,锚固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刚性管控要求,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基本草原、自然保护地保护底线,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 态修复, 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 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内外联动战略。把握时代脉搏,对外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融 入共建“一带一路”。对内整合县域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的联动 发展,促进区域整体提升。
积聚提升战略。促进人口、用地、产业、资金等各类要素有序 向县城、重点镇集聚,提升城镇适宜建设区能级。加强乡(镇)特 色化发展, 引导居民向县城及重点镇集聚。形成县城地位突出、各
乡(镇) 分工合理、各村落特色突显的城乡格局。
兴业富民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加快构建极具特色、高 质量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以特色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为主体, 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收 入增长的带动作用。
民生为本战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 以民 生幸福为使命,完善居住与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
统筹划定落实“ 三区三线”(“三区”指农业空间、生态空间、 城镇空间,“三线”指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 开发边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衔接《当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展望确定的发 展格局,坚持生态保护第 一,形成屏障坚固 、 片区协同 、高质量发 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 当雄县不涉及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6135.04 平方千米,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城镇开发边界。 节约集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5.51 平方千米。
重点生态功能区 。 当雄县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乡(镇) 5 个, 包括龙仁乡、公塘乡、格达乡、纳木湖乡和乌玛塘乡。
农产品主产区 。 当雄县划定农产品主产区乡(镇) 1 个,为宁 中乡。
城镇化地区 。 当雄县划定城镇化地区乡(镇)2 个,为当曲卡 镇和羊八井镇。
一屏以县域西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为生态屏障,以生态屏障和宽 谷盆地为本底, 连通草地、湖泊、河流、湿地、冰川等生态廊道和 斑块,形成当雄的雪域高原生态基底。一轴以依托贯穿县域中部的 青藏线为城镇发展轴, 以当雄县中心城区为核心,构建沿线各个乡 (镇) 多节点城镇发展空间,承载当雄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区域综 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三片区分别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 中部牧业发展区和西部能源经济区。
支持农业设施建设,保障牦牛、绵羊等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生产 空间,加快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有序 推进农牧业生活功能区域提升。
构建“一廊一核三区”的农牧业生产格局。一廊以县域中部的 青藏公路为主要运输通道, 结合当曲、藏布曲的沿河景观, 打造以 生态涵养、物资流通、产品输出等为特色, 串联各区的畜牧产业联 动发展走廊。一核以当雄县城所在区域的牦牛产业集成发展核,统 筹高原蓝牦牛加工厂、牦牛绒毛分梳厂和周边草地资源,建设牦牛 研究中心、牦牛物流基地、牦牛文化体验区,打造成为集牦牛产品 生产、加工、科研、旅游体验等融为一体的牦牛产业集成发展核心。 三区为东部牦牛科技化养殖示范区、中部牧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 西部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加强坑塘水面保护利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坑塘水面,如不可 避免需占用或改变坑塘水面用途, 应向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道路建设项目更多向 进村入户倾斜,构建广泛覆盖人口居住的主要村庄、直接服务牧民 出行和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村道路基础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覆 盖范围、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艰成果。
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改善生产条件的农业设施建设,鼓 励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结合乡村 振兴战略和牧业产业发展形势,在设施农用地进行选址时,严格依 照政策要求,科学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废弃地、荒坡和低效限制土地 优先作为拟选点, 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合理确定用地规模, 力求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基本草原质量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草 场围栏建设、补播优良牧草、灌溉排水设施建设等措施,形成草地 良性生态循环体系,促进全县畜牧业经济全面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 念,保护高原生态系统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高原生物多样 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各类自然 资源的保护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 落实 1 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1 处国家地质公园和 1 处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
构建“一屏一心,两区多带”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屏”为县 域西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为高原山体生态屏障。“一心”为纳木 错。“两区”为北部高原湖生态区和南部高原草原生态区。“多带” 为当曲、拉曲、桑曲等为主的河流和其流域构成的生态绿带。
提高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与永续利用。根据保护优先、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的原则,健全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善草 原政策项目体系,加快改善草原生态,积极推进牧业发展 。至 2035 年,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支持 、鼓励和引导牧民储备饲草料,进行 舍饲养畜,改良牲畜品种,加快畜群周转,促进天然草原自然恢复 更新, 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划定重要水体保护蓝线,主要包括当曲、拉 曲、藏布曲、堆龙曲等河流。重点对牧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建 设牧业水利工程和建设城镇备用水源工程。开展城镇应急备用水源 地建设,为应对当雄县干旱天气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和牲畜饮水安 全。
保护湿地资源。当雄县湿地类型主要为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和 内陆滩涂。
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重点保护国家级生态公益 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对公益林中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 禁止一切方式采伐和破坏土壤、 植被的活动,确保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推进生态片林、河湖林带、 农林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
保护冰川资源。划分适度开发利用区域,探索冰川资源利用方 式。为保护冰川资源, 防止过度开发, 当雄县在旅游开发时, 应制 定专门的冰川管理规划,根据季节变化,采用一定方式控制游客数 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地区。以西藏羊八井国家地质公园、念青唐古 拉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藏纳木错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 以当曲、拉曲河、藏布曲等支流为脉络, 以其他生物廊道和生态重 要性区域为补充,提高生态重要性区域的连通性,加快形成生物多
样性保护网络。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 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连通重要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 推进交通干线迂回避让生态廊道,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 的干扰, 重点保护县域内雪莲、 红景天等植物, 恢复提升县域范围 内栖息的雪豹、金雕、高山秃鹫、棕头鸥、斑头雁等重点保护动物 种群数量。
生态修复总体思路与目标。解决县域内自然要素的生态环境问 题,实现县域国土生态功能全面恢复。以重点流域、生态功能区、 生态斑块为单元, 针对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质灾害 等问题区域, 明确生态系统修复目标、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优化 国土空间格局。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重点乡 (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塑造 特色宜居的生活空间,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幸 福感 、 安全感。
形成“双心、两翼、多组团”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双心为当曲 卡镇和羊八井镇。两翼为格达-羊八井和乌玛塘-龙仁。多组团:宁 中乡充分发挥在牦牛繁育和畜产品销售端优势融入畜牧产业链总 体布局; 公塘乡利用区位优势, 打造当曲卡-公塘一体化现代服务 业体系;纳木湖乡围绕纳木错湖形成示范引领,做大做强特色旅游 产业;龙仁乡融入两翼能源基地建设,发展牦牛育肥和高原特色种 植业;格达乡打造双拥示范区。
构建五级镇村体系。县域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为“中心城镇 -重点乡(镇) -一般乡(镇) -中心村-基层村”五个等级。 1 个 中心城镇为当曲卡镇,含公塘乡; 1 个重点乡(镇)为羊八井镇; 5 个一般乡(镇) 分别为乌玛塘乡、纳木湖乡、龙仁乡、宁中乡、 格达乡; 8 个中心村分别为当曲社区、曲登社区、桑巴萨社区、甲 玛村、彩渠塘村、曲才村、曲登羊阁村、恰嘎村, 21 个基层村为 拉多村、羊易村、央热村、甲多村、格达村、巴灵村、堆灵村、麦 灵村、达布村、纳木湖村、色德村、拉根村、冲嘎村、甲根村、巴 嘎当村、郭庆村、龙仁村、纳龙村、郝如村、巴嘎村、郭尼村。
村庄分类与空间布局。将县域 29 个村庄分为 7 个城郊融合类、 8 个聚集提升类、 3 个特色保护类、 6 个保留改善类和 5 个搬迁拆 并类。
重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乡村生态环境整治,重点实施生 态修复、垃圾治理、风貌整治,通过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广泛的宣传,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加强通乡(镇) 公路建设 ,疏通各乡(镇)通 往中心城区的公路, 实现全域公路贯通,促进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 完善农村道路, 疏通连村(居)道路 ,实现人口集聚自然村公路村 村通 。完善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促进城 乡均衡发展。
产业发展定位。持续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以 特色畜牧业(牦牛产业) 为根本,新能源、水资源、文化旅游协同 发展的“ 1+3 ”主导产业体系。
各乡镇主导产业类型。 以当曲卡镇、公塘乡为依托, 着重开发 餐饮、宾馆、畜产品流通销售等服务业, 借助生态旅游, 建设发展 成为商贸服务区。
以羊八井镇、格达乡为依托,着重开发地热、光伏电新型能源、 地质公园,借助旅游,建设发展成为新能源示范区。
以宁中乡、公塘乡为依托,着重开发牦牛、绵羊等畜产品,借 助旅游, 建设发展成为畜产品深加工区。
以乌玛塘乡、龙仁乡为依托, 着重开发矿产、虫草、贝母等药 材,借助旅游,建设发展成为矿产、药材深加工区。
以纳木湖乡为依托,着重开发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牧家乐, 借助旅游,建设发展成为旅游区。
节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科学划定中心城区和羊八井镇集中建 设区与弹性发展区,充分配合城镇建设需求和未来发展,统筹城镇 功能分区, 合理分配土地指标,科学做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引 导城镇建设集中布局,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节约集约利用水 平。
节约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制定有效的村庄建设用地规划、计划 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村庄建设用地力度,整治村庄建设超标 用地和闲置用地, 严格控制村庄新建、改扩建宅基地规模, 鼓励农 牧民腾退宅基地。
建设用地整理。综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乡村振兴等 相关政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分阶段落实乡村居 民点整治工程。盘活存量城镇建设用地, 集约精准保障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科学划定中心城区范围,合理布局空间功能结构,通过城市设 计与城市更新引导,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建设生态智慧精品城市, 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居民幸福感指数。
空间结构 。形成“一核两廊三轴四片”的空间结构。 一核为县 政府、中学、医院、火车站、酒店等各类设施集中的服务核心; 两 廊为当曲河及其支流形成的两条生态景观廊道; 三轴为 G109 城镇 综合服务发展轴、当纳公路旅游发展轴和友谊路商业服务发展轴; 四片为城中综合服务和居住片、生活教育片、城北城镇更新片、民 俗体育旅游片。
规划分区。 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分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 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 战略留白区。
居住空间布局。规划将中心城区住宅用地划分为 3 个片区。按 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的规定配置相 应的中小学、绿地广场、社区配套设施等各项服务设施。
保障性住房规划。规划保障性住房布局在交通、生活和就业便 利的地区,组团内提倡各类住房混合布局,促进社会阶层的融合,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职住平衡,严格控制高层、高密度保障性住房
的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构建“ 15 分钟、 10 分钟、 5 分钟”三级 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共建共享、均等供给、分级配给的原则, 统筹 老城区和新建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商业服务业用地规划。现有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新增商业 用地,建设旅游服务中心、餐饮城、文化旅游城、商品批发城、星 级宾馆。
工业用地规划。将工业用地划定为工业控制线,实行严格保护。 严禁在工业用地中安排商品住宅和大规模的商业办公建筑。因城市 发展需要可进行局部调整,但需要落实总量占补平衡。
城市绿线管控措施。划定中心城区绿线控制范围主要是滨水公 园绿地、道路两侧公园绿地以及工业用地和市政设施的防护绿地。
城市蓝线管控措施。划定中心城区蓝线控制范围主要是当曲河 及其支流。
城市黄线管控措施。 划定中心城区黄线控制范围主要是给水 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消防站、燃气站、汽车站、火车站等城 市公用设施和交通设施。
城市紫线管控措施。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未涉及紫线管控内 容。
总体风貌定位。 依托当雄县“山、水、林,湖、草、沙、谷、 冰”自然禀赋, 延续传统山水城市格局, 展示“山水环抱,生态宜 居”的城市特色景观形象。
城市设计框架。规划形成“一廊两带五轴五区多点”的山水空 间形态结构。“一廊”为 G109。“两带”为当曲河及其支流。“五 轴”为连接路、串城路、友谊路、团结路、生态路。“五区”为位 于青藏铁路以东的生活教育区、青藏铁路以西的城中综合服务和生 活风貌区、依托当曲河重点打造的滨水景观风貌区、依托老城区的 城北城镇更新风貌区、以及县城北部的民俗体育旅游风貌区。“多 点”为依托当曲河打造的主要景观节点, 以及在重要轴线交接处打 造的多个次要景观节点。
风貌管控分区引导。根据各组团的主导功能,划分为五个风貌 管控区,包括民俗体育旅游风貌区、城北城镇更新风貌区、滨水景 观风貌区、城中综合服务和生活风貌区和教育与生活风貌区。
城市更新分区。中心城区划定三类城市更新区,第一类主要为 城北、城中老旧小区。第二类主要为 G109 两侧需腾退的行政办公 用房。第三类主要为沿国道的商业。
城市更新策略。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城市更新,提升 宜居水平。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和立面整治,注重街道环境的精细化 设计,提升道路绿化景观。开展老旧小区抗震加固、建筑节能改造、
养老设施改造、无障碍设施补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 等工作,提升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注重环境保护与文化继承, 保留传统街区和生活特色。
对外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对外交通主要指现状已建成的青 藏铁路、京藏高速、G109。规划对 G109 提质改造、提升服务水平。 青藏铁路、京藏高速和 G109 向北联系那曲市,向南联系拉萨市区。
对外交通设施规划。 中心城区现状两处对外交通设施,主要指 提升青藏铁路当雄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
路网结构规划。在城区形成“三横三纵”的主干路骨架。“三 横”为 G109 、绕城北路和绕城南路;“三纵”为友谊路、团结路 和生态路。
道路等级规划。 规划主干路包括绕城北路、绕城南路、G109、 友谊路、生态路和团结路; 规划次干路包括当曲河路等; 支路为发 展路和机场路等。
慢行系统规划。规划沿绕城北路、当曲河路结合河堤设置慢行 道,沿 G109 、发展路、友谊路、生态路以及当曲河南北向支流两 侧公园设置慢行绿道,构建网络状的慢行系统。
智慧停车场规划。 G109 两侧的退让空间作为路边停车场, 加 强日常管控。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 建设智慧停车信息平台, 提升停车管理水平。
智慧交通设施规划。城市道路十字路口设置智慧交通信号灯和
天网系统,道路两侧按照 15-30 米的距离设置采用太阳能和风能 相结合的智慧路灯,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电动汽车充电桩规划。规划结合智慧停车场布局电动汽车公共 充电桩、充电站, 新建安置区按总机动车位的 10%配建充电桩,有 条件的老旧小区、居民区逐步配建充电桩。
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 源保护, 塑造城乡特色风貌。
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严格保护县域共计 63 处文物保护 单位,其中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6 处, 其余未定级别文物保护单位 39 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 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与管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当雄县域现有的传统节日、 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游艺等 17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各类历史文 化保护线,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含古建筑、古遗址遗迹、古墓葬) 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历史文化保护线管理,并纳入国土 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施严格保护。
确定城乡风貌定位。当雄县具有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其中, 以神山、圣湖、温泉、草原为代表的高原生态奇景最负盛名。规划 坚持“系统构建、重点彰显”,在凸显高原风貌及坚持民俗特色的 前提下,将县城市风貌定位为山水交融高原特色,韵致溢彩牧旅县 城。
划定全县风貌格局。重点活化利用当雄县旅游资源,规划将当 雄县全域划分为“一核、一轴、三区、多点”的县域总体风貌格局。 “ 一核”为纳木错神山圣湖观光核;“一轴”为圣湖天路自驾风光 轴;“三区”为精致宜居小城风貌区、当曲卡草原湿地风貌片区、 羊八井温泉冰川风貌片区;“多点”为羊八井国家地质公园、廊琼 岗日冰川、唐滨湖、格萨尔王部落、藏北八塔等多个特色空间节点。
谋定全域旅游总体定位。衔接拉萨城市性质,主动承担拉萨北 部旅游门户窗口, 以神山圣湖为引擎,放大草原旅游名片, 复合温 泉、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注入文化旅游内涵, 特色化打造“旅 游有内涵,体验有深度、服务有品质、住宿有品位”的“世界净土 原生态深度体验地”、拉萨藏家草原体验县。
构建全域旅游多元格局。规划深入实施文旅、康旅、体旅、牧 旅多元融合,构建“一核一带两区多点”的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 一核”:指纳木错神山圣湖观光区; 一带:指圣湖天路自驾风光 带;两区:指羊八井温泉冰川旅游度假区及当曲卡草原湿地休闲体 验区; 多点: 羊八井国家地质公园、廓琼岗日冰川、唐滨湖、格萨 尔王部落、藏北八塔等多个特色节点。
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县旅游服务能力,激发旅游要 素市场活力,培育和招引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产品 供给体系。加快谋划以京藏高速为核心、青藏铁路为支点、景区景 点为节点的“快旅慢游”集散体系。持续推进干线公路、乡村道路、
服务驿站、风景廊道等道路体系建设, 有机串联“湖冰泉草、特色 村落、重点景区”等旅游资源, 完善适应全域旅游的交通体系。拓 展羊八井蓝色天国、康玛温泉度假村、巴嘎虫草小镇等旅游设施的 辐射功能,建设自驾车营地、驿站、民宿等旅游设施, 完成全县民 宿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成一批精品民宿群,切实提升当雄旅游接 待能力。加快打造餐饮特色街、文化剧场、演艺酒吧、娱乐综合体, 进一步丰富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全面推进旅游景区“厕所革命”, 实施旅游厕所改造升级。建设完善“智慧旅游”数据平台,推进旅 游景区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 助力精准营销,形成全域监管的旅游信息体系。加强服务品牌打造, 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旅游安全保障服务系统、旅游标识 系统、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系统、旅游行政服务系统、旅游环境服务 系统,确保旅游安全性和舒适度, 提升游客满意度。
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网络,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灾害防治能力,为民生改善提供强有 力基础保障。
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建立统筹建设、管理和服务, 内外衔接良 好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引导和支持县域的空间布局和社会、经 济、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强县城与周边乡(镇)的联系,实现县城、 乡(镇)、村庄三者之间的便捷联系。重点实施路面硬化工程, 提 升道路通行能力。
区域交通联系。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国省道—县道—乡道—村道 四级道路体系, 实现城镇、镇乡、镇村、村村之间的道路互通。加 快“四好农村路”建设, 对各级道路进行适当改线、拓宽、硬化, 提升路面质量,满足快速高效出行需求。
航空规划 。落实机场建设。
铁路规划 。落实铁路建设。
公路规划。规划形成“两横三纵一环多联”的骨架路网。
客运枢纽规划。加快县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现状当雄火车 站与羊八井火车站进行提质改造, 同时满足客运和货运需求;规划 新增宁中乡、乌玛塘乡和羊八井镇处铁路三级客运站; 提质扩容县城汽车客运站; 乡(镇)新建汽车客运站和旅游大巴停 靠站场, 在搬迁乡(镇)预留汽车客运站用地, 在纳木错景区、羊
八井景区等当雄县域重要旅游景区,规划设置旅游客运公交站点。 旅游客运公交站点的设置与旅游景区停车场地规划相结合。
提高城乡供电设施保障能力 。 现状羊八井地热电站、纳木错 110 千伏变电站和当雄 110 千伏变电站, 规划新建当雄西与羊八井 镇 2 座 110 千伏变电站, 现状格达乡 1 座 35 千伏变电站、提质扩 容乌玛塘乡与宁中乡 2 座 35 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达果、巴嘎、 麦灵和郭庆 4 座 35 千伏变电站。远期与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衔接,谋划建设乌玛塘 500 千伏变电站和拉萨西 500 千伏变电站, 保障多向供电廊道系统,稳定区域电力系统供应。迁移和改造现有 穿越县城的高压线路,改造老化电力线路,待条件成熟时改架空敷 设为地下敷设。 县域范围加强高压走廊建设管控。
近期现状供气模式不变, 远期待天燃气长输管道建成使用后, 在县城与羊八井镇设置天燃气调压站,用于燃气调压、存储。北部 乡(镇)通过县城的天燃气调压站运输至北部各乡(镇)使用。南 部乡(镇)利用羊八井镇的天燃气调压站配送至南部各乡(镇)使 用。其他乡(镇)设置液化石油气瓶换瓶站,将调压站的罐装液化 石油气运输至乡(镇)换瓶站后, 推向乡村居民。
规划县城以地热为主要热源,现状位于县城南部的供暖厂。其 他乡(镇)结合地热和太阳能电站等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的集中式 供热站。乡村地区逐步改善现有牛粪燃烧供热方式,通过建设太阳 能光伏供热系统作为补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立足县域丰富的光能、地热能等优势, 同时契合乌玛塘和拉萨 西 500 千伏变电站建设时机, 因地制宜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推动光伏发电站建设, 开 展风电场规划选址研究,探索地热利用新技术。结合县情实际,充 分考量畜牧业发展和草畜平衡需求,建设全县新能源产业园区,其 中在羊八井镇、格达乡规划建设地热、光伏(光热)、风能片区。 在龙仁乡、乌玛塘乡规划建设光伏、光热片区, 其他乡(镇) 谋划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环卫工程规划。建设分区域管理环卫体系,积极推行生活垃圾 分类, 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因地制宜确定垃圾处理方式, 偏 远地区统一收集、集中填埋,交通可达性高地区实行村收集、乡(镇) 转运、县处理。现状位于县城北侧的垃圾填埋场; 在县城与羊八井 镇各选址 1 处垃圾无害化处置厂; 其他乡(镇)根据实际生活垃圾 产量,规划预留小型垃圾填埋场,解决垃圾处理运输距离过远的问 题。谋划建设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场,选址于对人居环境和生 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乡村地区。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以综合利用和填基 为主。餐厨垃圾近期与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远期在县城外围谋 划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
智慧环卫规划。加强大数据应用,建设智慧环卫管理协同平台, 提升对环卫人员管理、车辆和设备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管理的水平, 助力生态智慧精品旅游城市建设。
通信线路规划。规划以兰西拉光缆干线为依托,推进县城、各
乡(镇) 以及中部有条件地区光缆线路建设, 实现线路入户。偏远 地区以移动通信为主,并逐步实现行政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通信设施规划。现状有电信公司、邮政公司,各乡(镇)建设 电信所和邮政所各 1 座,集成通信综合机房、邮政营业及有线电视 总前端等通信设施,偏远地区建设微波通信基站。加强 4G 基站落 地, 实现铁路公路沿线、自然村、放牧点、信号盲区等地区通讯基 站全覆盖。按照 500 米的覆盖半径,在县城和各镇区集镇结合居住 和商业用地布局 5G 基站,至规划期末实现城镇(集镇) 地区全覆 盖。根据国家 6G 技术研发推进情况,适时建设 6G 基站。
给水工程规划。县城、镇区(集镇)和周边村庄、景区采用集 中式供水, 偏远的村庄,采取分散式供水和地表水供水等方式,供 水水源地下水为主、地表河流水系为辅。规划县城扩建现状自来水 厂。各乡(镇)按照规划期末常住人口数配置相应规模的供水站, 实现镇区、集镇及周边村庄自来水到户。远离城镇供水管网的农村 地区,利用分散式供水井供水。
排污工程规划。县域城镇地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城镇附近 村庄污水通过管道,利用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雨水通过沟渠 自然排放。远离城镇的村庄雨水自然排放, 污水以户为单位,建设 化粪池等小型处理设施集中处理。现状县城现状污水处理厂,规划 后期对其进行扩容。各镇区(集镇) 按规划期末常住人口数建设集 中式污水处理站。
排雨工程规划。根据地形条件合理划分排水分区,遵循高水高
排,低水低排原则, 使雨水分散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暴雨量采用拉 萨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规划雨水管道水流方向应与地面和道路坡 度一致,干管布置在排水区域内地势较低的地带。加强海绵城市建 设,提供雨水利用效率, 降低洪涝灾害。
供氧设施。规划县城以分散式供氧为主,各行政、企事业单位 和居住小区内部配套建设供氧设施。其他乡(镇) 结合医疗卫生设 施布局供氧点,各居住小区内部配套建设供氧设施。
规划按照“县-乡(镇) -村庄(社区) ”三级配置城乡公共服 务设施。县级规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乡(镇) 规划各类必要 的公共服务设施基层所, 村庄由就近乡(镇) 提供配套服务, 并强 化城乡统筹。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按照《社区生 活圈规划技术指南》(2021)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8) 的要求进行配置。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规划依托县政府驻地形成县级公共服务中 心; 完善乡(镇)政府驻地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乡(镇) 行政 服务水平;提升居民(村民)委员会和村级党支部(支委、总支) 行政服务站建设水平。
文化用地规划。 规划结合 15 分钟生活圈, 同时利用中心城区 已有综合文化中心、文化馆、新华书店等文化用地, 实现文化设施 的全域覆盖。各乡(镇) 结合乡(镇)府驻地建设文化活动中心, 各行政村结合村委会建设文化活动站(室),功能涵盖儿童活动中
心(站、室 )、青年活动中心(站、室)、老年活动中心(站、室)、 阅览站(室)、图书站(室)等。
教育用地规划。 现状中心幼儿园、当雄完全小学和当雄中学, 提质更新现有硬件设施;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在县城南部组团新 建当雄县中学第二校区, 同时新增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建成全县 教育中心; 根据发展实际, 将公塘乡教育服务与中心城区合并, 统 一供给。保留其它各乡(镇)规划小学, 并结合小学设置幼儿园, 加强校舍建设、设施配置,改善办学条件。
体育用地规划。规划结合 15 分钟和 10 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体 育设施,利用中心城区已有赛马场打造为赛马赛事中心。新增四处 体育活动中心,结合学校、公园等设施建设 5 分钟社区生活圈体育 健身场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各乡(镇)依托中小学体育 场地,结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小型群众健身活动场,配备全民健身 设施。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规划全县构建县城-县医院、乡(镇)-卫 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卫生等级体系,形成医疗服务、预防保健、 卫生监督的综合卫生医疗网络。加强中心城区县医院医疗设施建 设,充分利用已有县人民医院和县藏医医院共同形成全县基础医疗 中心;结合 15 分钟生活圈打造, 在县城南部组团新建一处卫生服 务中心。各乡(镇) 配建卫生院, 解决各乡(镇)居民就医距离远 的问题;各村结合村民活动中心设立卫生室,满足村民一般医疗需 求。
社会福利用地规划。 以中心城区已有敬老院为核心,加强县城 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在县城北部和南部组团结合社区生活圈 各新增一处社会福利院,提升儿童和残疾人福利服务水平,健全临 时社会救助体系; 各乡(镇) 建设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各行政 村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经济条件配置老年服务站。
商业服务业用地规划。规划对中心城区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进 行完善,丰富商业业态,建设旅游服务中心、餐饮城、文化旅游城、 商品批发城、星级宾馆等,提高商业品质。各乡(镇) 根据市场需 求,在交通便捷区域建设小型综合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服 务设施。各行政村配建肉菜市场、农村放心店。
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全面提升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不退化、环境质量不降低。
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措施。 当雄县禁止勘查矿种为砷、汞、砂 金、砂铁、泥炭、可耕地砖瓦用粘土。重点勘查矿种为紧缺战略性 勘查、地热、矿泉水。禁止开采矿种为砷、汞、砂金、砂铁、泥炭、 可耕地砖瓦用粘土。限制开采矿种为铅锌矿(总量控制) 。
抗震规划 。当雄县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40 重力加速度, 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 秒。 当雄县一般民 用建筑按 9 度设防, 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可能发生严重
次生灾害的工程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地按高于地震基本烈度 10 度设防。规划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地为避震 疏散场地,疏散半径在 1-1.5 千米以内。中心城区的主要干道规划 为疏散通道。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当雄县地质灾害类型以泥石流为主,以小 型为主, 中、大型兼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依据当雄 县地质灾害不同类型、危害性以及危害程度分层设置防治预案。建 立健全县、乡、村多级群防群测网络及监测预警系统,对影响道路 交通的地段重点设防,基于监测信息及时预警, 实施全面防灾。预 定地灾点疏散路线,引导受灾群众疏散至地质灾害点两侧或后缘安 全地带预定避险点。
防洪规划。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 30 年一遇,(集) 镇区、中心村防洪标准为 20 年一遇,基层村防洪标准为 10 年一遇。
消防规划。县城根据满足接警后 5 分钟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 布置消防站,现状消防大队用地。羊八井镇设置二级普通消防站, 其余各乡布置政府专职消防队,镇区集镇道路建设时,按规范要求 布置消防栓。各村按照《农村消防建设标准》开展消防工作, 一般 行政村建立村民消防组织。
人防规划。 规划政府行政办公区、综合医院、学校、消防队、 兵站、火车站、汽车站等为重点人防单位。在中心城区设立县级人 防工程指挥中心, 与消防大队合设,地方乡(镇)人防指挥中心依 托乡(镇)政府设立。
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布局。规划广场、停车场、学校运动场等 开阔的空间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以大型商业体、酒店、县医院 以及居住小区的地下空间为重点人防工程。
公共卫生安全防疫规划。规划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公共 卫生安全防疫应急救灾点,在中心城区规划人民医院、疾控中心、 防疫站, 在各乡(镇) 规划卫生院和防疫站,提升防疫硬件设施服 务水平。
气象灾害防治规划。依法保护县城气象站等气象观测点,加强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暴雨、大风、雷电、冰雹、干旱、冰 雪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气象灾害专 项预案和提高衍生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和调 配机制。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 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 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同发 展格局。
协同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加强当雄县与拉萨市协同发展,促进 优质资源共享;推进羊八井镇与尼木县城融合发展,沿 G109 和 S303 建设连续性的城乡发展空间;推进纳木湖乡与班戈县城联动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交通互联。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推进 G109 等重要交通干线的提 档升级, 强化区域骨干交通网络,加强当雄县与毗邻地区的交通联 系;打通断头路,新建连通路,共同建设县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 县与乡(镇) 之间无缝衔接、直连直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四 好农村路”建设,加大续建农村公路工程实施力度, 推动村镇之间 交通高效连通。
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构建以拉萨市区为中心,各县城 为重要节点,各乡(镇)为补充,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体系。 围绕藏区教育、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 完善文化、教育、医 疗、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以老年关爱型、青年向 往型、儿童友好型、乡村示范型为目标,提供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
保障支撑,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统筹移民搬迁安置。 以高海拔生态搬迁为主, 同步实施避灾搬 迁,统筹推进其他类搬迁。按照“以人定点、以人定房、以户建房、 以点定产”工作思路,科学规划搬迁项目安置点, 合理配置基础公 共服务设施, 因地制宜发展移民配套特色产业,有效保障搬迁安置 的正常生产生活。
加强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共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底线管 控思维, 以生态屏障构筑、污染防治能力建设、流域治理为重点, 提升区域内西藏羊八井国家级地质自然公园、西藏纳木错自治区级 自然保护区和念青唐古拉山国家级风景区等保护区资源环境生态 监测预警和保护治理能力。
加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治理。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 效治理雨水、污水未经处理合流排入河道对河流水环境带来的污 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治理,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 土壤修复治理, 完善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严 控居民生活燃煤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
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共保。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保护上升至同等高度,采取活态的、非僵化的方式传承保护。 立足西藏自治区全域和藏北特定区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 掘、整理、传承工作, 争取纳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中, 共同保护藏
族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促进文化与旅游 融合发展,带动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按照“统一底图 、 统一标准 、 统一规划 、 统一平台 ” 的要求, 强化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推动规划管理数字化转型,实施规划全 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
乡镇规划编制指引。 当曲卡镇作为当雄县中心城区所在乡 (镇) ,不再单独编制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其他乡(镇) 应当编制 国土空间规划。乡(镇) 规划落实县级指标分解, 明确乡(镇) 发 展目标,进一步细化规划分区及用途管制,科学制定各类空间开发 保护行为的指引与管控规则,作为详细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乡镇发展定位传导。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城镇体系,列出中 心城市、重点镇、 一般镇、中心村名录及主要城镇定位, 乡(镇) 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落实和增补。
规划分区传导。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规划分区,并提出分区 细化准则和分区用途管制规则,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落实。 不同层级规划管控指标不同,充分体现底线管控、结构优化和差异 化政策, 并逐级衔接落实。
三条控制线传导。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乡 (镇)级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落实和增补。当雄县不涉及永久基本农 田和耕地保护目标。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主要为 中心城区和羊八井镇, 并给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乡(镇) 国土空 间规划进行落实和优化。
专项规划编制指引。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专项规 划, 主要体现各类资源、要素、行业的细分。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为依据, 重点从资源利用、要素配置、安全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 编制专项规划,对空间利用和保护作出专门安排。专项规划应与国 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层次对应,以同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一张图” 实施监督系统为编制和审查依据,在总体目标和重点管控内容上与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衔接一致,不得突破约束性要求,并将核心 空间类规划管控要求传导至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城镇开发边界内,传导县总规划定的详细 规划编制单元划分方案, 传导功能布局、开发强度分区、容积率、 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风貌等总体空间形态和开发强度控制要求。 传导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地等强制性内容的布 局。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五个单元进行要素的控制,详见中心城 区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分图。城镇开发边界外,传导村庄分类与布 局规划的内容,为下一阶段的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做准备工作。
近期实施目标。充分衔接当雄县“十四五”规划, 国民经济发 展规划,至 2025 年,当雄县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境 更加优良,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全县,公共服务 体系不断完善。
重点加强区域交通网络和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形成全域内通外 畅的交通体系;加快水利、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矿山修
复、草地保护修复、水环境污染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加速产业集 群发展, 重点推进羊八井镇民生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 全域旅游产业。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组织机构,在当雄 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 发挥组织协调和咨询审查作用,完善规划实施统筹决策机制。地方 党委和政府履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 织领导,把规划实施列为政府任期考核目标的重要内容。自然资源 部门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制定土地 利用年度计划,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分期实施方案。
建立统筹决策与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县域发展重大问题和重大 项目规划咨询机制,坚持“开门编规划”、“务实规划”,统筹政 府、社会、居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县城发展的积极性。创新 公众参与方式和渠道,充分听取居民、企业、社会团体、专家等各 方意见和诉求, 引导公众积极为县城发展建言,建立全社会共同参 与治理模式,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落地性。
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依托国土空 间基础信息平台, 建设区市县联通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 监督信息系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 强化规划实施建设监督,构建“预警监测-实施评估-督察问责”的 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建立“定期体检、五年一评估”常态化机制。
组织机制。 由当雄县人民政府负责规划实施,建立政府负责、 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推进规划的实施 措施,按照近期项目计划制定县内工作安排及重点项目的部署;监 督检查各年度工作的推进、执行情况。
政策支持。 由当雄县人民政府牵头制定相关激励、资金筹措、 帮扶政策,保障民生工程及重点项目的推进。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 制、监测评估及实施管理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与保障。
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向社会公布和宣传当雄县国土空 间规划,建立规划宣传和交流互动机制,增强公众对国土空间保护 与开发、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监督实施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 和监督。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 实现对国土 空间总体规划的精准实施、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定期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